冈比亚农民穆萨的故事,是“中非友好的一段佳话”
冈比亚农民穆萨的故事,是“中非友好的一段佳话”
冈比亚农民穆萨的故事,是“中非友好的一段佳话”“非常荣幸,在长沙(chángshā)见到了王毅外长。”6月11日20时许,来自非洲冈比亚的农民(nóngmín)穆萨·达博满面笑容走出长沙国际会议中心。
人生轨迹因一粒种子而改变(gǎibiàn)
今年47岁的穆萨,是冈比亚玛诺农场(nóngchǎng)的农场主。他曾是年薪10万美元的美国通信工程师,人生轨迹因一粒种子改变(gǎibiàn)。
2019年,穆萨(mùsà)因父亲去世,回到冈比亚继承(jìchéng)农场,但迎接他的(de)却是泥泞。彼时,冈比亚八成大米依赖进口,传统种植方式效率低下。没有任何技术指导的他,第一年(dìyīnián)仅种植了3公顷水稻,还是用“油桶(yóutǒng)打谷粒”的原始方式来收稻子,“收获时正逢雨季,大量稻谷泡水发芽,损失惨重”。
正当他准备放弃时(shí),中国农业专家黄智带领的隆平(lóngpíng)高科团队来到冈比亚。
怀抱着改变家乡粮食短缺困境的愿望,穆萨成了袁隆平院士(yuànshì)的异国学生,并多次到湖南学习农业生产(shēngchǎn)技术。
当(dāng)第一台插秧机开进农场时,穆萨感叹:“这是我父亲那代人想(xiǎng)都不敢想的奇迹。”
在中国援非农业专家支持(zhīchí)下,短短5年时间,穆萨的农场从3公顷扩大到100公顷核心区,服务周边农户面积达2000公顷。生产从手工(shǒugōng)脱粒(tuōlì)到全程机械化,单产跃升至均产约7吨/公顷,是当地平均产量(chǎnliàng)的2—3倍。
“我要走一走袁老师曾走过的(de)田埂”
2024年(nián)7月,湖南日报社大型融媒体报道《朋友·伙伴》采访团队抵达冈比亚。穆萨捧(pěng)出一袋稻米,希望湖南日报记者“把它(tā)带回湖南,敬献给袁隆平老师”。
今年3月,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外交主题记者会上,王毅外长以穆萨的故事(gùshì)诠释中非合作(hézuò):“去年,有位(yǒuwèi)冈比亚农民专门把他种的大米送到湖南,向袁隆平先生表达敬意。因为中国的杂交水稻,让(ràng)他们告别了饥饿,迎来(yínglái)了希望。这样的故事,几乎每天都在非洲发生。”
今年5月22日,是袁隆平院士逝世四周(sìzhōu)年纪念日(jìniànrì)。远在非洲的穆萨在社交媒体(méitǐ)上发布了一条悼念袁隆平老师(lǎoshī)的视频,表达自己的心愿:“希望有机会再次踏上湖南的土地,我要走一走袁老师曾走过的田埂,摸一摸他曾抚摸的稻穗。”
6月11日上午(shàngwǔ),长沙唐人万寿园内,冈比亚农民穆萨双手捧着一袋非洲产的(de)中国杂交水稻稻米,恭敬地放置在袁隆平院士墓前。
6月10日,穆萨终于得偿所愿。这位前来参加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的非洲(fēizhōu)农民朋友,怀抱着(zhe)一袋沉甸甸的自种稻米,跨越山海,抵达湖南,并于6月11日上午专程到袁隆平院士(yuànshì)墓前悼念。
让更(gèng)多冈比亚青年在稻浪里找到未来
“在中非合作论坛成立(chénglì)25周年暨第四届中国—非洲经贸博览会招待会上,我向王毅(wángyì)外长表达(biǎodá)了感谢,讲述了隆平高科(gāokē)的(de)专家帮助我们实现机械化生产,提高水稻产量,彻底改写冈比亚水稻种植历史的故事。王毅外长称赞我的故事是‘中非友好的一段佳话’。”穆萨告诉记者。
穆萨说,“我必须把(bǎ)最深的感谢献给中国,献给袁隆平老师!”
“过去,我们那里的年轻人对农业种植避之唯恐不及。但机械的轰鸣给我们带来了转机。当年轻人看到坐在(zuòzài)驾驶室里就能完成过去几十人的工作量,他们的眼睛亮了。现在,他们‘抢’着(zhe)要学开农机(nóngjī)、修农机,种田(zhòngtián)正在(zhèngzài)变得‘酷’起来。”穆萨向记者描述家乡青年围着中国技术员学习农机操作的场景,“那是对现代农业最热烈的拥抱”。
“如果中冈合作深化,我们完全有(yǒu)能力改变更多冈比亚青年的命运,让他们在稻浪里找到(zhǎodào)尊严与未来。”穆萨说。
穆萨的心中有一幅发展蓝图:“未来,我们要开发更多土地,争取达到10000公顷,全部(quánbù)实现(shíxiàn)机械化耕作。这是(zhèshì)实现国家粮食自给自足、筑牢粮食安全基石的‘金钥匙’。”
“冈比亚的土地很肥沃,但我们缺乏技术和(hé)设备。”穆萨说,这次旅程,希望深入学习湖南在农业机械(nóngyèjīxiè)、粮食加工、农产品(nóngchǎnpǐn)品牌打造等方面的先进经验,推动冈比亚与中国更深、更广的合作。
来源(láiyuán)丨湖南日报·新湖南客户端(记者:丁鹏志 曾冠霖(céngguānlín) 刘燕娟 唐俊)
“非常荣幸,在长沙(chángshā)见到了王毅外长。”6月11日20时许,来自非洲冈比亚的农民(nóngmín)穆萨·达博满面笑容走出长沙国际会议中心。
人生轨迹因一粒种子而改变(gǎibiàn)
今年47岁的穆萨,是冈比亚玛诺农场(nóngchǎng)的农场主。他曾是年薪10万美元的美国通信工程师,人生轨迹因一粒种子改变(gǎibiàn)。
2019年,穆萨(mùsà)因父亲去世,回到冈比亚继承(jìchéng)农场,但迎接他的(de)却是泥泞。彼时,冈比亚八成大米依赖进口,传统种植方式效率低下。没有任何技术指导的他,第一年(dìyīnián)仅种植了3公顷水稻,还是用“油桶(yóutǒng)打谷粒”的原始方式来收稻子,“收获时正逢雨季,大量稻谷泡水发芽,损失惨重”。
正当他准备放弃时(shí),中国农业专家黄智带领的隆平(lóngpíng)高科团队来到冈比亚。
怀抱着改变家乡粮食短缺困境的愿望,穆萨成了袁隆平院士(yuànshì)的异国学生,并多次到湖南学习农业生产(shēngchǎn)技术。
当(dāng)第一台插秧机开进农场时,穆萨感叹:“这是我父亲那代人想(xiǎng)都不敢想的奇迹。”
在中国援非农业专家支持(zhīchí)下,短短5年时间,穆萨的农场从3公顷扩大到100公顷核心区,服务周边农户面积达2000公顷。生产从手工(shǒugōng)脱粒(tuōlì)到全程机械化,单产跃升至均产约7吨/公顷,是当地平均产量(chǎnliàng)的2—3倍。
“我要走一走袁老师曾走过的(de)田埂”
2024年(nián)7月,湖南日报社大型融媒体报道《朋友·伙伴》采访团队抵达冈比亚。穆萨捧(pěng)出一袋稻米,希望湖南日报记者“把它(tā)带回湖南,敬献给袁隆平老师”。
今年3月,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外交主题记者会上,王毅外长以穆萨的故事(gùshì)诠释中非合作(hézuò):“去年,有位(yǒuwèi)冈比亚农民专门把他种的大米送到湖南,向袁隆平先生表达敬意。因为中国的杂交水稻,让(ràng)他们告别了饥饿,迎来(yínglái)了希望。这样的故事,几乎每天都在非洲发生。”
今年5月22日,是袁隆平院士逝世四周(sìzhōu)年纪念日(jìniànrì)。远在非洲的穆萨在社交媒体(méitǐ)上发布了一条悼念袁隆平老师(lǎoshī)的视频,表达自己的心愿:“希望有机会再次踏上湖南的土地,我要走一走袁老师曾走过的田埂,摸一摸他曾抚摸的稻穗。”
6月11日上午(shàngwǔ),长沙唐人万寿园内,冈比亚农民穆萨双手捧着一袋非洲产的(de)中国杂交水稻稻米,恭敬地放置在袁隆平院士墓前。
6月10日,穆萨终于得偿所愿。这位前来参加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的非洲(fēizhōu)农民朋友,怀抱着(zhe)一袋沉甸甸的自种稻米,跨越山海,抵达湖南,并于6月11日上午专程到袁隆平院士(yuànshì)墓前悼念。
让更(gèng)多冈比亚青年在稻浪里找到未来
“在中非合作论坛成立(chénglì)25周年暨第四届中国—非洲经贸博览会招待会上,我向王毅(wángyì)外长表达(biǎodá)了感谢,讲述了隆平高科(gāokē)的(de)专家帮助我们实现机械化生产,提高水稻产量,彻底改写冈比亚水稻种植历史的故事。王毅外长称赞我的故事是‘中非友好的一段佳话’。”穆萨告诉记者。
穆萨说,“我必须把(bǎ)最深的感谢献给中国,献给袁隆平老师!”
“过去,我们那里的年轻人对农业种植避之唯恐不及。但机械的轰鸣给我们带来了转机。当年轻人看到坐在(zuòzài)驾驶室里就能完成过去几十人的工作量,他们的眼睛亮了。现在,他们‘抢’着(zhe)要学开农机(nóngjī)、修农机,种田(zhòngtián)正在(zhèngzài)变得‘酷’起来。”穆萨向记者描述家乡青年围着中国技术员学习农机操作的场景,“那是对现代农业最热烈的拥抱”。
“如果中冈合作深化,我们完全有(yǒu)能力改变更多冈比亚青年的命运,让他们在稻浪里找到(zhǎodào)尊严与未来。”穆萨说。
穆萨的心中有一幅发展蓝图:“未来,我们要开发更多土地,争取达到10000公顷,全部(quánbù)实现(shíxiàn)机械化耕作。这是(zhèshì)实现国家粮食自给自足、筑牢粮食安全基石的‘金钥匙’。”
“冈比亚的土地很肥沃,但我们缺乏技术和(hé)设备。”穆萨说,这次旅程,希望深入学习湖南在农业机械(nóngyèjīxiè)、粮食加工、农产品(nóngchǎnpǐn)品牌打造等方面的先进经验,推动冈比亚与中国更深、更广的合作。
来源(láiyuán)丨湖南日报·新湖南客户端(记者:丁鹏志 曾冠霖(céngguānlín) 刘燕娟 唐俊)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