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江:减重难题有了专业“解题人”
浙江:减重难题有了专业“解题人”
浙江:减重难题有了专业“解题人”“减脂期总是忍不住吃零食怎么办”“减重如何能不反弹”……这些困扰减重者(zhě)的(de)难题,如今在浙江有了专业“解题人”。近期,浙江省内多家医院体重管理门诊(ménzhěn)异常火热,不少门诊“火”到预约限号。
2024年(nián)10月,浙江省卫健委等15部门联合制定印发《浙江省“体重管理年”活动实施方案(2024—2026年)》,浙江多地纷纷启动(qǐdòng)“体重管理年”活动。截至目前,全省已有249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已建立体重管理门诊,推出(tuīchū)“中西医结合”“多学科诊疗干预(gānyù)超重肥胖”等各具特色的体重管理服务。浙江力争通过三年(sānnián)左右时间实现全民体重管理意识显著增强,技能显著提升,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,健康生活(shēnghuó)方式更加普及(pǔjí)。
一站式诊疗(zhěnliáo),为体重管理保驾护航
完成身高、体重、BMI、腰围和人体成分(chéngfèn)分析的测量,并填写好相关量表后,24岁的小梦(化名(huàmíng))即将(jíjiāng)迎来多位诊室医生的综合诊治。
“我不要求减(jiǎn)到某个(gè)特定体重,只要确保体重不影响身体健康就好。”这是小梦第一次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(以下简称“浙大邵逸夫医院”)大运河院区的体重管理中心联合门诊,希望借助(jièzhù)科学干预为身体健康“上(shàng)个保险”。
在浙大邵逸夫医院,患者在体重管理中心门诊诊区进行(jìnxíng)基础评估(pínggū)。人民网 程欣摄
作为浙江省健康体重指导中心的挂靠单位,该院在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指导下,率先成立省级多学科(kē)联合体重管理中心。其(qí)门诊核心是“一站式”多学科诊疗(zhěnliáo)。患者只需挂一个体重管理联合门诊的号,便可以得到内分泌代谢科、临床营养科、中医科、全科医学科(yīxuékē)等多个协同科室的综合诊疗,享受一对一(yīduìyī)的全流程服务。
“你的减重意愿(yìyuàn)还是很强烈的,通过调整饮食和适当运动,每周(měizhōu)减重1至2斤完全可行。”浙大邵逸夫(shàoyìfū)医院全科医学科副主任戴红蕾表示,全科诊室作为基础诊疗的“终点站(zhōngdiǎnzhàn)”,会整合各科方案和患者意愿,为患者量身定制综合干预方案。
“体重与人的整体健康状态息息相关,健康体重管理是(shì)一项涉及全流程的工作。”浙大邵逸夫医院副(fù)院长虞洪强调,单一科室干预往往难以达到理想(lǐxiǎng)效果,一站式就诊能够为患者提供全面的体重管理服务,有效提升(tíshēng)患者就医体验。
“每天40个(gè)预约(yùyuē)号,供不应求!”浙大邵逸夫医院大运河院区门诊护士长魏惠燕透露,中心成立(chénglì)2个月以来,已服务超过1200名患者,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减肥方式。
中西医结合,助力科学(kēxué)减重
“医生,能(néng)不能(bùnéng)让我一周瘦十斤?”在减重门诊,这样的询问并不少见(jiàn)。周二上午10点,人民网浙江频道来到浙江省人民医院的中西医结合科门诊,候诊厅已经坐满了等待叫号(hào)就诊的患者,不少人慕名而来,希望能够借助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减重。
在浙江省人民医院,中西医(zhōngxīyī)结合科医生(yīshēng)为患者把脉问诊。人民网 程欣摄
该门诊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(zhǐdǎo),结合(jiéhé)现代功能医学、营养学(yíngyǎngxué)的健康管理方法,通过中医药进行体质的调理,改善患者的临床不适症状。“减重不能(bùnéng)只看体重,减少内脏脂肪、改善体质和身体机能才是关键。”浙江省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、主任医师蔡玉群点明核心。
一位喜食重油盐、难以抗拒甜品(tiánpǐn)的患者,经蔡玉群问诊评估后指出,“问题在于肠道菌群失衡导致‘食物成瘾’。”调整方案后仅5天,患者复诊时已成功(chénggōng)戒掉(jièdiào)蛋糕依赖。“察觉到自己饮食方式的变化,她自己也特别(tèbié)高兴。”蔡玉群说。
“减重应当是一种生活方式,需要像(xiàng)慢病管理一样,持续地管理体重。”浙江省新华医院副书记(shūjì)贺晓鸣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。在她看来,许多慢性病根源在于不良的生活方式,“我们必须将健康生活的理念(lǐniàn)深植于每位患者心中,让良好的生活方式成为(chéngwéi)治病的‘良药’。”
在这家医院,医生不仅提供治疗方案(fāngàn),更是患者减重(jiǎnzhòng)过程中的支持者和指导者。贺晓鸣表示,对于健康风险(fēngxiǎn)不大的病人,医院采取“陪伴式管理”,建立微信互助群,每天在群里发布饮食知识。
浙江省新华(xīnhuá)医院打造线上互助群,目前已服务2000余位患者(huànzhě)。人民网 程欣摄
“你的(de)(de)早餐蛋白质摄入量太少啦,营养跟不上。”“再吃夜宵,体重肯定会反弹。”在(zài)一个近500人的大群里,每天都有医生进行(jìnxíng)“一对一”指导。吴玉琴也是该群的管理员之一,“我们发现,基于患者现有生活方式偏好和习惯进行调整,更利于制定易于(yìyú)接受和坚持的个体化干预方案。”
如今,这个高质量互助群已运行四年,2000多位(duōwèi)“减肥搭子”在线上互相鼓励。一位患者(huànzhě)经近一年系统干预,仅靠科学饮食(yǐnshí)调控,体重就成功下降23公斤。
数字化赋能,精准指导管理(guǎnlǐ)
“减肥变得很轻松,毕竟我身后有一个‘智囊团’在为我的减重提供支持。”陆鸣(化名)已经多次前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(yīyuàn)(以下简称“浙大二院”)的肥胖多学科联合门诊(ménzhěn)线下复诊(fùzhěn),他成功从(cóng)170斤减至150斤并保持稳定。
事实证明,肥胖与200多种疾病强相关,还会增加13种癌症(áizhèng)的发病几率。浙大二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郑超强调:“体重管理是‘小(xiǎo)切口’,背后是慢病防控的‘大课题’,关乎全民健康水平提升(tíshēng)。”
针对肥胖(féipàng)的复杂成因,浙大二院体重管理中心集结多领域专家,为患者(huànzhě)提供精准、个性化的干预方案(fāngàn),2023年,中心创新推出“陪伴式管理”模式,通过建档评估、每日督导、动态优化、代谢监测、云端支持五大核心环节,为患者提供全程、贴心(tiēxīn)、科学的减重陪伴。
浙大二院创新推出的“GJ001”小(xiǎo)程序,可记录三餐、运动及体重。浙大二院供图(gōngtú)
陆鸣已养成每天在“GJ001”小程序上记录三餐、运动及体重的(de)习惯。这是浙大二院开发的小程序,方便医生远程随访、监督并给出精准建议。他的代谢数据(shùjù)和病史被全面(quánmiàn)解析,形成个人健康档案,复杂指标转化为直观图像(túxiàng)。
此外(cǐwài),借助医院打造的(de)“三高共管”平台,所有就诊患者的BMI状态都会在大屏显示。郑超说:“超标的数据我都能直接抓取,并(bìng)推送至接诊医生,真正做到精准管理。”
“线上+线下”的闭环管理(guǎnlǐ)模式,让患者(huànzhě)的体重管理变得更高效、便捷。看着体脂率下降、腰围缩小,陆鸣信心满满:“下一个(yígè)目标,再减10斤!”
据悉,下(xià)一步,浙江省将(jiāng)继续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(wěi)有关“体重管理年”活动决策部署,重点推进重点人群筛查、数据分析、门诊建设、社区干预(gānyù)、多病共管、体卫融合等模式创新,以体重管理这个“小切口”逐步破解慢性病防控这一事关人民(rénmín)健康的“大问题”,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浙江力量。
“减脂期总是忍不住吃零食怎么办”“减重如何能不反弹”……这些困扰减重者(zhě)的(de)难题,如今在浙江有了专业“解题人”。近期,浙江省内多家医院体重管理门诊(ménzhěn)异常火热,不少门诊“火”到预约限号。
2024年(nián)10月,浙江省卫健委等15部门联合制定印发《浙江省“体重管理年”活动实施方案(2024—2026年)》,浙江多地纷纷启动(qǐdòng)“体重管理年”活动。截至目前,全省已有249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已建立体重管理门诊,推出(tuīchū)“中西医结合”“多学科诊疗干预(gānyù)超重肥胖”等各具特色的体重管理服务。浙江力争通过三年(sānnián)左右时间实现全民体重管理意识显著增强,技能显著提升,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,健康生活(shēnghuó)方式更加普及(pǔjí)。
一站式诊疗(zhěnliáo),为体重管理保驾护航
完成身高、体重、BMI、腰围和人体成分(chéngfèn)分析的测量,并填写好相关量表后,24岁的小梦(化名(huàmíng))即将(jíjiāng)迎来多位诊室医生的综合诊治。
“我不要求减(jiǎn)到某个(gè)特定体重,只要确保体重不影响身体健康就好。”这是小梦第一次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(以下简称“浙大邵逸夫医院”)大运河院区的体重管理中心联合门诊,希望借助(jièzhù)科学干预为身体健康“上(shàng)个保险”。
在浙大邵逸夫医院,患者在体重管理中心门诊诊区进行(jìnxíng)基础评估(pínggū)。人民网 程欣摄
作为浙江省健康体重指导中心的挂靠单位,该院在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指导下,率先成立省级多学科(kē)联合体重管理中心。其(qí)门诊核心是“一站式”多学科诊疗(zhěnliáo)。患者只需挂一个体重管理联合门诊的号,便可以得到内分泌代谢科、临床营养科、中医科、全科医学科(yīxuékē)等多个协同科室的综合诊疗,享受一对一(yīduìyī)的全流程服务。
“你的减重意愿(yìyuàn)还是很强烈的,通过调整饮食和适当运动,每周(měizhōu)减重1至2斤完全可行。”浙大邵逸夫(shàoyìfū)医院全科医学科副主任戴红蕾表示,全科诊室作为基础诊疗的“终点站(zhōngdiǎnzhàn)”,会整合各科方案和患者意愿,为患者量身定制综合干预方案。
“体重与人的整体健康状态息息相关,健康体重管理是(shì)一项涉及全流程的工作。”浙大邵逸夫医院副(fù)院长虞洪强调,单一科室干预往往难以达到理想(lǐxiǎng)效果,一站式就诊能够为患者提供全面的体重管理服务,有效提升(tíshēng)患者就医体验。
“每天40个(gè)预约(yùyuē)号,供不应求!”浙大邵逸夫医院大运河院区门诊护士长魏惠燕透露,中心成立(chénglì)2个月以来,已服务超过1200名患者,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减肥方式。
中西医结合,助力科学(kēxué)减重
“医生,能(néng)不能(bùnéng)让我一周瘦十斤?”在减重门诊,这样的询问并不少见(jiàn)。周二上午10点,人民网浙江频道来到浙江省人民医院的中西医结合科门诊,候诊厅已经坐满了等待叫号(hào)就诊的患者,不少人慕名而来,希望能够借助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减重。
在浙江省人民医院,中西医(zhōngxīyī)结合科医生(yīshēng)为患者把脉问诊。人民网 程欣摄
该门诊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(zhǐdǎo),结合(jiéhé)现代功能医学、营养学(yíngyǎngxué)的健康管理方法,通过中医药进行体质的调理,改善患者的临床不适症状。“减重不能(bùnéng)只看体重,减少内脏脂肪、改善体质和身体机能才是关键。”浙江省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、主任医师蔡玉群点明核心。
一位喜食重油盐、难以抗拒甜品(tiánpǐn)的患者,经蔡玉群问诊评估后指出,“问题在于肠道菌群失衡导致‘食物成瘾’。”调整方案后仅5天,患者复诊时已成功(chénggōng)戒掉(jièdiào)蛋糕依赖。“察觉到自己饮食方式的变化,她自己也特别(tèbié)高兴。”蔡玉群说。
“减重应当是一种生活方式,需要像(xiàng)慢病管理一样,持续地管理体重。”浙江省新华医院副书记(shūjì)贺晓鸣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。在她看来,许多慢性病根源在于不良的生活方式,“我们必须将健康生活的理念(lǐniàn)深植于每位患者心中,让良好的生活方式成为(chéngwéi)治病的‘良药’。”
在这家医院,医生不仅提供治疗方案(fāngàn),更是患者减重(jiǎnzhòng)过程中的支持者和指导者。贺晓鸣表示,对于健康风险(fēngxiǎn)不大的病人,医院采取“陪伴式管理”,建立微信互助群,每天在群里发布饮食知识。
浙江省新华(xīnhuá)医院打造线上互助群,目前已服务2000余位患者(huànzhě)。人民网 程欣摄
“你的(de)(de)早餐蛋白质摄入量太少啦,营养跟不上。”“再吃夜宵,体重肯定会反弹。”在(zài)一个近500人的大群里,每天都有医生进行(jìnxíng)“一对一”指导。吴玉琴也是该群的管理员之一,“我们发现,基于患者现有生活方式偏好和习惯进行调整,更利于制定易于(yìyú)接受和坚持的个体化干预方案。”
如今,这个高质量互助群已运行四年,2000多位(duōwèi)“减肥搭子”在线上互相鼓励。一位患者(huànzhě)经近一年系统干预,仅靠科学饮食(yǐnshí)调控,体重就成功下降23公斤。
数字化赋能,精准指导管理(guǎnlǐ)
“减肥变得很轻松,毕竟我身后有一个‘智囊团’在为我的减重提供支持。”陆鸣(化名)已经多次前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(yīyuàn)(以下简称“浙大二院”)的肥胖多学科联合门诊(ménzhěn)线下复诊(fùzhěn),他成功从(cóng)170斤减至150斤并保持稳定。
事实证明,肥胖与200多种疾病强相关,还会增加13种癌症(áizhèng)的发病几率。浙大二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郑超强调:“体重管理是‘小(xiǎo)切口’,背后是慢病防控的‘大课题’,关乎全民健康水平提升(tíshēng)。”
针对肥胖(féipàng)的复杂成因,浙大二院体重管理中心集结多领域专家,为患者(huànzhě)提供精准、个性化的干预方案(fāngàn),2023年,中心创新推出“陪伴式管理”模式,通过建档评估、每日督导、动态优化、代谢监测、云端支持五大核心环节,为患者提供全程、贴心(tiēxīn)、科学的减重陪伴。
浙大二院创新推出的“GJ001”小(xiǎo)程序,可记录三餐、运动及体重。浙大二院供图(gōngtú)
陆鸣已养成每天在“GJ001”小程序上记录三餐、运动及体重的(de)习惯。这是浙大二院开发的小程序,方便医生远程随访、监督并给出精准建议。他的代谢数据(shùjù)和病史被全面(quánmiàn)解析,形成个人健康档案,复杂指标转化为直观图像(túxiàng)。
此外(cǐwài),借助医院打造的(de)“三高共管”平台,所有就诊患者的BMI状态都会在大屏显示。郑超说:“超标的数据我都能直接抓取,并(bìng)推送至接诊医生,真正做到精准管理。”
“线上+线下”的闭环管理(guǎnlǐ)模式,让患者(huànzhě)的体重管理变得更高效、便捷。看着体脂率下降、腰围缩小,陆鸣信心满满:“下一个(yígè)目标,再减10斤!”
据悉,下(xià)一步,浙江省将(jiāng)继续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(wěi)有关“体重管理年”活动决策部署,重点推进重点人群筛查、数据分析、门诊建设、社区干预(gānyù)、多病共管、体卫融合等模式创新,以体重管理这个“小切口”逐步破解慢性病防控这一事关人民(rénmín)健康的“大问题”,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浙江力量。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